​ 朋友们,如果你在这时候打开了这篇推文,恰好手头上也没有事情,请静下心来听我娓娓道来。上周阅读的《王阳明心学》,是笔者王觉仁对王阳明部分思想的解读。如果想看原本的王阳明可以看《传习录》。书的内容比较杂,但总能予以读者启发。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部分的摘录与理解,想与大家分享。

​ 由于内容较多,《王阳明心学》摘录的笔记分为上下两部分。这一篇文章将从内心强大,内在情感以及回归事情本身进行赘述。

关于内心强大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 走出校园的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学会很多知识,掌握许多谋生技巧,了解人情世故,林林总总。但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或者自己所想的坚持不如想象中那么坚定,受到质疑时会有所动摇。或者在诱惑面前并没有那么清醒,或者说我们还是会因为一句话耿耿于怀,或许会为生活中的琐碎烦心。就像《象与骑象人》中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本没有意义,但通过我们内心的反射便有各种神奇反应。

​ 笔者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外界事物透过这面镜子反射在我们的心上产生各种反应。内心充满各种超出正常需求的欲望时,内心的镜子是充满污垢,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不能倾听自己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我们要是能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真正的自我,能在喧嚣浮躁的世界建立独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就像是波涛里沉浮的灯塔,不管惊涛骇浪还能为航行指明方向。例如现实中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成功——物质条件的富裕程度。我们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为什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单一得可怕呢?人在世界上需要各种物质条件是太正确了,没有物质根本不能生存。我们是否该在拥有一定物质条件的情况下倾听下自己的内心呢?

关于内在情感

“未发之中”,语出《中庸》,原文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人之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发动时,内心保持一种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状态,就叫作”中”;情感表现出来时,都能把握一个适当的度,符合自然常理、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就叫作”和”

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烦恼纠结很多、睡眠很差,本来情绪已经不好了,再遇上拥挤的交通真的很难做到“和”。那我们最简单可以做到什么呢?用慧海禅师的话说“饥来吃饭,困来既眠”。

吃饭的时候想着工作的问题和生活的琐碎。躺床上的时候想着烦恼或懊悔,或者对现状的不满和焦虑。所谓“百种需索”,就是说把各种各样的东西装进内心,同样把烦恼也装进去了。 所谓“千般计较”,就是说计较生活中的各种得失利害,或许会错过事情本身。

那该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应该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抛开生活中所有的羁绊和牵挂,进入自己的内心,真诚面对那个被现实遗忘很久的内在自我。做一些跟心灵有关的事情,例如说静坐,听一些感动心灵的音乐,阅读哲人写的书,尝试培养并加深自己对文学、艺术、美学和哲学等兴趣和感染力。久而久之,你就能给自己打造一个没有实用性,没有功利性的平净而丰富的内在世界,从而再造一个崭新的自我,重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我可以讲一下关于我的真实例子。我喜欢练字,练字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喜欢,每次写字的时候只关注字的结构与笔画,写完时都感觉神清气爽。

回归事情本身

笔者认为我们做许多事情容易感到很累,可能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这些事情背后的东西。例如说读书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赚钱,活着是为了成功。

人生中所做的事,林林总总都成了追求别的东西的手段,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很少有体会到事情本身的价值和乐趣。因此有时候会觉得读书很累,上班很累 ,活着很累。想要活得不这么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发现事情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 。例如说工作除了维持生计外更是磨炼人的能力,让我们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当然不把事情当做手段不代表不需要设立目标。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笔者认为做事的过程中可以挖掘事情本身的乐趣与价值。制定目标当然能更好的实现一件事。

最后,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培养更宽广更智慧更具兼容性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仅能容纳对目标的坚定追求,还能容纳对过程本身的体验,欣赏和享受;不仅我们朝最终的目标努力,还能让我们富有创造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件事,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写在最后

​ 本人今年毕业刚步入社会,每天匆忙挤着公交地铁,在繁忙喧嚣的广州工作。以后的路定是充满曲折与荆棘,跟所有人一样想着如何披荆斩棘一路过关斩将的我也时常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的内心,思想与精神准备好了吗?”

​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说明我们或许多少会被外界困扰与迷惑,但同样对未来充满希冀。愿我们心中的热爱与理想带领着我们去追寻,对吧,同路人。

​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也感觉对你有所帮助,不妨关注公众号MyEra或者点个赞点个好看,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帮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