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分别从内心强大,内在情感与不把事情当做手段进行赘述。这一篇文章将从内秀和做你自己这两方面展开阐述。
内秀
笔者认为成功的内涵是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但成功是披着金钱地位的外表而来。让我们时常迷惑认为财富与权力即代表着成功。按照耳熟能详的马斯洛需求原理,人在满足最低的温饱及安全需求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按照王阳明的话来说成功固然需要外部的物质条件,但必定是来源于内在的精神品质。道理都殊途同归。
当一个人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完善,他所投射出来的成功才会是健全的,长久的,并且真正值得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是人格的镜像。如果一个人能够具备善良,爱心,忠诚,宽容,正直,诚实,坚毅,勇敢,智慧,谦逊,感恩,同情心等这些品质,并能够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时候自然表现出来,那么这时候成功已经不自觉来到我们的身边,且不管走到哪里它都跟到哪里。成功虽然会以财富,权利,地位,名望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为外表,但从本质和来源上来讲,它是人格的外化,人格的影子和副产品。正如孔子所言:”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意思是说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人格是否完善上,不必担忧成功何时会到来。
但其实我们也会有这种困惑,”为什么xxx他是个坏人还发财了?而好人却没有发财?”啊哈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思考下,有什么道理能解释得通。还有..就是或许我们不能苛求还没达到最低安全需求的人有更高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做你自己
“慎独”这个概念出自《大学》“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在人格,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于外,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必然会跟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谨慎,始终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则。
笔者在解读王阳明心学是这样解释的,“人如果不在这种‘独知’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力,而只在言行表露于外的时候、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那就是自欺欺人,就是作伪。《大学》称这种人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厌’不是厌恶之意,而是‘掩藏’之意,意思是这种人全然不在‘独知’时用功,只会在遇见君子时才极力掩藏自己的毛病。
这有点像在学校和工作中在外力的监督下能够做好的事情,在家就很难办到了。慎独是在独处时候一种更高的修炼(但我还不可以)。
笔者认为人在掌握基本生活资料后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品质,其次才是积累更多的外部生活的资料。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的高低,或许还是取决于内心的感受和评定;而内心品质的好坏,却不能由外部的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决定。用人话来说既在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条件下,外部生活资料的多少并不能决定生活质量的高低。当然这里说的物质条件只能自己跟自己比,笔者的意思是内心品质的好坏是很大程度上与内心品质的好坏关联。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要为自己负责,意思是要为自己的内心品质负责。我们在上一章中把人心比作一面镜子,通过心中那面镜子对外部事情好坏的判断——事情好坏的判断就在内心的一念之差。所以说对内心品质只能自己帮自己。
如果说外部生活是水,那么内心品质就像是容器。容器的大小、形状、颜色,将决定你能装多少水,以及装进去的水最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状和颜色。
写在最后
当然在阅读的开头我也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传统国学是否是陈腐老旧而已经不符合现代了呢?——当然传统国学存在糟粕,但糟粕并不是全部。不能以糟粕全盘否定传统国学,就像传统国学智慧与精妙也不能用简答一两句话概括。或许我们自己要判断一些观点是否合理(例如说愚孝肯定是非常不合理的,卧冰求鲤,郭巨埋儿)
阅读传统国学类书籍就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异常平静,像是对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我也对自己进行反省,发现自己在许多地方做得很不好,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很少受到外部影响。因此我也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工作与学习上,看起来生活也慢慢变得平静和充实——这个过程中也是对我精神世界极大的滋养与丰富。